6月6日,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《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(第二批)》,“黄山市儿童友好公园”建设项目成功入选,这也是安徽省唯一被纳入的项目。
安徽省黄山市采用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的方式改造新安儿童友好公园。以松果为主题,设置儿童游乐区和全龄段综合区,增设松果屋、穿越网洞、全龄环、彩虹鼓等趣味益智设施,创造寓教于乐的沉浸式游玩体验;配置亭廊、座椅等家长看护休憩设施;新增便民停车场,预留弹性化商业空间,引入咖啡茶吧等经营场景,收益反哺公园维护运营成本,构建“设施增补—场景营造—商业运营”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。
闲置地巧变“童趣园”,问需于民解难题
这里曾是建于本世纪初的闲置绿地广场,设施匮乏陈旧,空间活力缺失。周边江南新城社区儿童众多,3公里内却没有专属活动空间,孩子们户外玩耍的需求长期难以满足。2024年7月,黄山市住建局瞄准这一民生痛点,以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的理念启动改造。
改造伊始,便坚持问计于民、问需于童。市住建局城建处不仅广泛征集周边居民意见,组织团队赴浙江温州学习先进经验,更创新联合市妇联召开儿童议事团会议,让孩子们畅谈心中乐园的模样。“想要探险的网洞”“大家一起玩的秋千”……这些来自“一米高度”的纯真愿望,被设计师用心倾听、巧妙融入方案。
精雕细琢显匠心,小空间承载大幸福
改造后的公园,处处体现着巧思与温度。设计灵感源自黄山标志性IP“迎客松”,以“松果”为主题打造奇幻丛林体验。“松果屋”“穿越网洞”“天秤秋千”等趣味设施激发探索欲;“彩虹鼓”“转碗”“跷跷板”“全龄环”则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。公园科学分区,既保障安全玩耍,也促进互动交流。
入选国家清单,“黄山经验”值得借鉴
新安儿童友好公园的成功,其核心在于两大创新理念,这也是它获得国家级认可的关键。
1. 运营前置,谋定后动: 打破常规,将运营思维提前融入规划设计阶段。建立“策划-设计-实施”协同机制,引入运营团队共同参与前期策划、空间布局调整和设施改造,预留弹性商业空间。构建起“空间规划-场景营造-商业运营”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,确保公园“建得好”更“管得久”。
2. 儿童参与,不是口号是真章:从方案设计阶段的儿童议事团征求意见会,到公园开放前的儿童代表试体验,孩子们的意见被真正尊重、采纳并落地。设计师化身“翻译官”,将童趣想象转化为安全实用的设施。这不仅是“儿童友好”理念的生动实践,更是黄山市自2023年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以来,践行“倾听一米声音”承诺的扎实成果。
微改造释放大能量,城市更新再添样板
新安儿童友好公园的蝶变,实现了多重效益的共赢。它成功盘活了约1万平方米的闲置资源,显著提升了空间活力与品质。孩子们拥有了安全、趣味的专属活动空间,户外活动时间增加,体能、认知和社交能力得到发展,亲子互动更加频繁,社区纽带更加紧密。园内商业的稳定运营不仅反哺维护,更带动了周边亲子消费、休闲教育等新业态。改造过程始终坚持温和更新,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乔木、灌木和草坪,守护了生态本底。
未来,黄山将继续秉持绣花般的细心、耐心和巧心,精耕细作每一寸空间,打造更多有特色、可感知的品质场所,持续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居民生活幸福感,为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贡献更多“黄山样本”。
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
《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(第二批)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