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古训为钥,开启基层善治之门
在徽文化发源地歙县,一场跨越千年的家风传承正焕发新生机。2023年10月落成的歙县家风家训馆,将典籍智慧转化为可视化的治理资源,通过“序厅—古训传家厅—‘从取舍起’主题展区—修身齐家厅—时代新家厅”五层递进式展陈体系,让“忠孝廉节”的徽州精神照进现实。这里不仅是中小学生研学的“第二课堂”,更是全县党员干部的“廉政考场”,“从取舍起”主题展区以沉浸式体验引导参观者在人生选择题前驻足深思。开馆半年即荣获“歙县家庭教育创新实践中心”称号,印证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价值。
从“家事调解室”到“社会稳压器”
当古徽州“十户之村不废诵读”的教化传统遇上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孕育出“翕事堂”这一基层治理创新品牌,这一由县妇联牵头、多部门联动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平台,以“翕”字为核心理念,构建起“预防—调解—修复—回访”闭环式服务体系。从婚姻登记中心的温情初调,到法院诉前调解的专业介入,“翕事堂”的巾帼志愿者们用“问、疏、利、为、和” 的“五字诀”,让4400起家庭纠纷中的65%实现破镜重圆。“翕事堂”婚调室获首批安徽省“皖家平安”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示范室和全省十大特邀调解组织,并荣获2024年度全国“巾帼文明岗”称号。
一堂特殊的“家训实践课”
2024年8月,“翕事堂”接待了一对生育两子的夫妇,因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致婆媳矛盾爆发,但丈夫却愚孝、是非不分,妻子决意离婚。调解陷入僵局时,“翕事堂”吴大姐发现两人都曾参观过歙县家风家训馆,遂改变策略:“家风家训馆‘时代新家展厅’的‘家风用典’中有这么一句话‘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’,不知道你们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?我认为你们双方感情基础很深,但现在婚姻出现了问题不去直接面对,却选择用离婚来逃避问题,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道路是否有影响值得商榷!”这番话让夫妻俩陷入了深深的沉思。
在了解到该家庭矛盾的焦点问题后,调解组随即启动“1+N”联动机制,针对夫妇希望大儿子换个学习生活环境,县妇联便主动联系教育局及相关学校说明情况,为孩子成功办理转学,“翕事堂”巾帼志愿者通过“驻村遍访”对夫妻双方进行情感疏导、说清利害关系,在调解过程中,志愿者发现双方的感情基础较深,在各方及“翕事堂”志愿者的耐心劝解下,该夫妻双方最终放弃离婚,重归于好,孩子在新的环境中学习成绩也逐步提升。
文化基因孕育善治新生态
歙县的实践证明,家教家风建设能有效降低基层治理成本。“翕事堂”婚调室通过调和家庭,逐渐形成了一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治理智慧,实现了三大转化:将典籍训诂转化为行为准则,使家庭矛盾化解于萌芽阶段;把家事调解拓展为德治课堂,让纠纷调处过程成为公民道德实践;用家风建设激活基层治理细胞,让家风家教宣讲走进万户千家。
徽州古楹联“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”的治理哲学,在新时代被赋予全新注解。当“家训+”模式融入矛盾调解、廉政建设、公民教育,传统家文化的当代价值便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璀璨绽放。这种文化治理路径启示我们:基层善治的密码,或许就藏在千家万户的厅堂之上、家风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