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为推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,在全社会厚植儿童友好理念,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,从7月15日起,黄山日报社开设“‘童’享黄山之美,共筑友好之城”栏目,展示黄山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做法、成效,以及大家对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议、期盼和设想。
记得去年冬日,当我第一次牵着孩子们踏入新安江畔那片奇幻的“松果森林”,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心头一颤。曾经闲置的广宇桥东绿地,如今成了童声鼎沸的乐园——孩子们如小松鼠般在松果攀爬网间追逐穿梭,在天秤秋千上放声欢笑。这座约1万平方米的小公园,处处充满着巧思与温度。设计灵感源自黄山标志性IP“迎客松”,以“松果”为主题打造奇幻丛林体验。“松果屋”“穿越网洞”“天秤秋千”等趣味设施激发探索欲;“彩虹鼓”“转碗”“跷跷板”“全龄环”则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。公园科学分区,既保障安全玩耍,也促进互动交流,更在今年6月登上国家住建部推广清单,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的“儿童友好空间”典范。此刻,我家的晨晨小朋友正踮脚触摸彩虹鼓面,清脆声响里,我听见这座城市为童年奏响的乐章。
在黄山生活的这些年,我见证了儿童友好理念从纸面走进街巷的历程。曾经,家长们总叹息:“想找个放心让孩子奔跑的地方,太难了!”“以前带孩子出门玩要开车跑很远。”而改变始于真正的倾听——当市住建局联合市妇联召开儿童议事团会议时,孩子们提出“想要探险的网洞”的模样,我至今难忘。令人惊喜的是,数月后,这条建议竟在新安公园化作现实:绳网交错成迷宫,孩子们在安全挑战中点亮勇气。
黄山对童年的珍视,渗透于城市肌理的方寸之间。屯溪戴震公园那片彩绘跳格子,成为孩子放学后的“秘密基地”。晨晨在格子上轻盈跃动,奶奶忍不住也加入游戏。这些彩色格子,恰如黄山写给每个孩子的信:“在这里,你的奇思妙想值得尊重,每一份童真都有绽放的舞台。”
作为幼教工作者,我更感动于城市对儿童成长的全维度守护。绘画手工、益智游戏、体能训练……暑期来临,留守儿童和双职工家长的焦虑被社区托班化解。在全市铺开的“15分钟儿童友好生活圈”里,文化馆的绘本剧场、图书馆的故事魔法课、好人馆的德育实践,让学习超越教室围墙。
回望黄山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之路,209项具体任务清单,正化作遍地开花的温暖场景。23处儿童友好公园让废弃角落重焕生机,6条儿童公交专线串联起安全出行的网络,连路灯与垃圾桶都披上卡通外衣,而新安公园西南角那间飘着咖啡香的书驿,更揭示了可持续的智慧——经营收益反哺维护。
暮色中的新安江泛起金波,我与家长们坐在“树洞亭”里闲聊,孩子们在沙池协作垒筑城堡。这座以“绣花功夫”雕琢童年的城市懂得真正的友好不在于宏大叙事,而在于对“一米高度”的俯身倾听。共建共享的本质,是把整座城变成托举童年的手掌。当虹光村的陀螺飞旋于晚风,当戴震公园的跳格子映满霞光,我知道——黄山正以温柔匠心,为每颗童心修筑归家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