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为推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,在全社会厚植儿童友好理念,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,从7月15日起,黄山日报社开设“‘童’享黄山之美,共筑友好之城”栏目,展示黄山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做法、成效,以及大家对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议、期盼和设想。
我是扎根在黟县的一名小学教师,黟县这方兼具山水灵秀与人文底蕴的土地不仅是我的家园,更是培育孩子梦想的沃土。“‘童’享黄山之美,共筑友好之城”,于我而言,是藏在每一堂课的教育初心。
班里有个留守女孩小涵,跟着奶奶生活,平时总是低着头不爱说话。一次课上聊“家乡的美”,小涵却默默画着画:灰蒙蒙的天空下,一条空荡荡的小巷没有尽头。我看着她的画,忽然明白:要让孩子“享”黄山之美,首先要让她们感受黄山的温度,感受身边的“友好”。
从那时起,我开始在课堂上种下“黄山”这颗种子。春游活动,我带着孩子们走进老街,触摸青石板路上的岁月痕迹;美术课上,我们用漳河的鹅卵石画“水墨黄山”;科学实践中,我们沿着漳河步道观察水质,记录岸边的植物。
有一次,小涵在步道上发现一只受伤的白鹭,她小心翼翼地捧起白鹭,眼里满是焦急。我们七手八脚地救治白鹭,小涵说:“老师,原来漳河不只是水,还是小鸟的家。”那天,她又画了一幅画:蓝天白云下,漳河泛着波光,白鹭在水面飞翔,岸边有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在种树。画的下方有一行字:这是我的家,我要保护它。
小涵的转变让我坚信:友好之城的根基,在于我们对家乡的认同与热爱。作为教师,我们不仅要教孩子知识,更要带他们“走进”家乡,让黄山的山水成为他们的“第二课堂”,让“友好”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习惯。
去年,我们学校和屯溪一所小学开展了“手拉手”活动。两校还发起了“黄山好物交换会”:屯溪的孩子带着自己画的黄山风景明信片,黟县的孩子带着竹艺品、采的野菊花茶。交换会上,屯溪的小诺把精心制作的“黄山四绝”手账送给了小涵,小涵则把竹编的小篮子送给了小诺,两个孩子手拉着手聊了很久。小诺说要带小涵去看新安江的夜景,小涵说要带小诺去爬黟县的五溪山。后来,这种“手拉手”变成了常态:两地的孩子互助学习,两校的老师共同研讨,结下了互帮互助的友谊。
今年,学校举办了“我是黄山小导游”活动,让孩子们参与到“黄山小主人说黄山”中来。小涵报名了“介绍黟县老街”,活动当天,穿着整齐的校服站在老街的入口,声音自信洪亮:“欢迎大家来到黟县老街……”外地游客夸她:“小朋友,你介绍得真好!”当孩子感受到被需要、被认可时,她眼里的光,比黄山的日出还要亮。“友好之城”不正是漳河清澈的水,黄山翠绿的山,老街温暖的笑容,孩子眼里的光、心中的爱吗?
班里的孩子问我:“老师,我们现在还小,能为黄山做什么呀?”我指着窗外的漳河说:“你们认真读书,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保护黄山;你们不乱扔垃圾,是为了让漳河更干净;你们友好相处,是为了让黄山更温暖。这些都是在为友好之城添砖加瓦。”“童”享黄山之美,共筑友好之城,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,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事。我愿继续扎根在这片土地,带着孩子们“享”黄山之美,“筑”友好之基,让友好之花在黄山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永远绽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