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黟县基层妇联的调解岗位上,有这样一位“解铃人”——钱宝琼,从事调解工作七年多以来,她始终秉持“以情动人、以理服人、以法育人”的理念,穿梭于田间地头,化解了一桩桩家庭矛盾、邻里纠纷,用耐心、细心和爱心为妇女儿童撑起一片和谐的天空。
“调解工作没有捷径,唯有真心换真心。”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。2023年春天,村民王女士与儿媳因家庭财务话语权产生矛盾,王女士用退休金帮儿子还房贷、带孙子,认为自己对家庭开支应有话语权,又因“买菜太贵”“孩子报班浪费钱”等问题干涉儿媳消费;儿媳觉得自己和丈夫是养家主力,不愿被婆婆管控财务,直接归还婆婆银行卡,明确表示“愿收钱但不接受管钱”,双方矛盾持续升级。钱宝琼得知情况立马介入,首先肯定婆婆的付出,再明确财务边界,用“透明化”加“分工制”平衡权利与尊重。让儿子牵头带儿媳主动和婆婆王女士沟通,先坦诚感谢婆婆用退休金给他们还房贷,帮忙带孙子让他们省了不少心,让婆婆付出被看见,从而降低抵触心理;并让儿媳且主动跟婆婆认错,不该有直接还银行卡这样的冲动行为。之后让儿媳坐下与婆婆建立简单的家庭开支台账,比如买菜花了1000元,房贷花了3000元等等,让她知道钱花在实处,针对婆婆在意的“浪费”问题,可以跟婆婆说明给孩子报班的目的以及一起购买菜等等,让她知道这些钱不是乱花的。这样既不否定婆婆的贡献,也不让儿媳感到被管控。最终婆媳关系缓和。
“婚姻的裂痕,往往需要用理解、包容和专业去修补。”这是她从事调解工作七年来的深切感悟。俗话说:“宁拆十座庙,不毁一桩婚。”婚姻纠纷多由琐碎矛盾积累引发,当事人往往情绪激动、各执一词。钱宝琼深知,调解的第一步是让情绪“降温”。她总是先递上一杯温水,用温和的语气安抚双方,静静倾听他们的委屈与诉求,不打断、不评判。“只有让当事人把心里的‘疙瘩’倒出来,才能找到矛盾的症结。”这是她的调解秘诀。
2024年冬天,村里一对中年夫妻因丈夫常年在外务工,对家庭没有经济支持而闹离婚,妻子指责丈夫有外遇,常年没有经济支持家庭,丈夫抱怨妻子过于强势,回来对他总是不闻不问。钱宝琼先单独倾听两人的心声,了解到这个家庭由于儿子结婚留下了一些债务,妻子想为儿子分担一些,常年一个人在家带孙子,渴望丈夫平时对他们有一点经济支持,分担育儿压力,时不时打电话问问家长里短,而丈夫觉得子女的事情应该由他们自己解决,作为上一辈人不需要过问太多,再因工作繁忙忽视了沟通。她一方面开导妻子理解丈夫的工作压力,另一方面劝说丈夫多关注妻子的情绪需求。在她的耐心引导下,丈夫当场向妻子道歉,承诺每月定期给三千元的生活费,并且会经常打电话与妻子沟通家里的事情。最终,这对夫妻重归于好。
婚调工作离不开专业支撑。钱宝琼始终坚持学习,系统钻研妇女权益保障法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,积极参加各类婚调业务培训,总结出“倾听——疏导——普法——协商——回访”五步工作法。她不仅化解矛盾,更注重从根源上预防纠纷,全力守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。针对婚姻家庭、财产分割等高频纠纷,钱宝琼联合村法律顾问、心理咨询师组建“巾帼护航队”,为当事人提供“法律+心理”双重服务。
此外,她还利用三八妇女节、国际家庭日等节点,开展普法宣传活动,通过案例讲解、现场咨询等形式,向妇女群众普及婚姻家庭法律知识,覆盖群众300余人次,提升妇女群众的维权意识和能力。
7年风雨兼程,她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真心化解矛盾,用专业守护幸福。她就像一名“解铃人”,解开了一个个婚姻心结,系紧了一个个家庭幸福结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她将继续扎根婚调一线,以更饱满的热情、更务实的作风,化解更多婚姻家庭矛盾,为建设和谐家庭、和谐社会贡献巾帼力量,当好群众心中最可靠的“婚姻家庭守护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