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栏语
家风,是一个家庭绵延在血脉中的智慧;家教,是一个家庭凝练在言行里的规矩。为传播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,让浸润在黄山秀美山水间的优良家风得以广泛传扬,黄山市妇联特推出“黄山市优秀家风家教故事”专栏。
专栏将集中展播本次征集遴选出的20篇优秀作品。我们期待通过这些浸润真情与智慧的文字,带领大家走进一个个黄山家庭,聆听他们的寻常与不凡,感受他们在传承优良家风、探索科学家教方法中的生动实践、温暖瞬间与宝贵思考。
刘明娥
皖南山居里的家风长卷
晨雾未散的山坳里,48岁的刘明娥正蹲在竹制轮椅前,用毛巾擦拭公公吴如才的鬓角。碗里的小米粥腾起袅袅热气,在晨光中勾勒出二十三年不变的轮廓。这位来自云南西畴的彝族媳妇,用三个“不变”丈量时光:轮椅上的水温始终保持在42度,账本里的字迹永远工整如新,三轮车辙在青石路上印刻着固定的轨迹。
轮椅上的晨光诗篇
1977年出生的刘明娥,带着“侍奉公婆如父母”的家训嫁到徐家村。丈夫外出务工后,她独自挑起家庭重担。每天清晨六点,灶膛里的火苗准时蹿起,熬粥的陶罐咕嘟作响。当第一缕阳光爬上窗棂,她已在为公公按摩萎缩的双腿,指节在老茧间游走,仿佛在弹奏无声的孝悌乐章。
茶园里,婆婆徐金仙的锄头与儿媳推着的轮椅形成奇妙交响,“她来了之后,老头子的轮椅比我的锄头还亮堂。”
茶香里的共富密码
2009年春,刘明娥在茶园深处搭起竹制鸡棚。“靠山吃山,要吃生态饭。”她以“茶林散养法”让土鸡啄食竹叶虫草,饮山涧清泉。每当夕阳染红竹林,数千只土鸡归巢的身影如流动的金箔,带给辛苦劳作的人们以希望。
创业账本里藏着温暖的数字:五保户吴仁树年搬运饲料1600袋;低保户程国美分得3000元劳务款;扩建的3600只鸡苗在竹筐里啾啾作响,那是12户农户增收的希望;鸡舍旁堆着的5000斤有机肥,被村民们称作“明娥的民心肥”。
山路上的流动邮局
天未破晓,刘明娥的三轮车已碾过霜雪。车筐里,宰杀洗净的土鸡裹着山茶花叶,与村民的快递包裹相依相偎。孙子的课本、务工者的冬衣……她熟记着38户人家的收件码,手指在快递单上摩挲出深深的凹痕。
十年间,十万枚土鸡蛋在晨雾中传递,数千个包裹跨越二十里山路。驿站老板说她的三轮车是“流动邮局”,她却指着车筐里的冻疮膏笑:“顺路的事。”收件人未曾说出口的感谢,都化作她鬓角的白霜,在晨光里闪烁成星。
竹节里的文明传承
“爷爷的轮椅是我的第一堂课。”儿子吴成东的日记本里,夹着泛黄的快递单。5岁推轮椅的稚嫩手掌,10岁学记账的歪扭字迹,都在诉说着家风的传承。如今就读大学的他,在假期返乡帮母亲分拣鸡蛋时总会说:“妈妈的账本教会我,好家风就是既要算经济账,更要算良心账。”
在徐家村,刘明娥的故事被写成诗行:23年轮椅轨迹串起12本养殖日记,3600羽鸡苗承载着23户村民的增收希望,5000斤有机肥滋养着茶园的绿色未来。
暮色中的皖南山居,茶香与炊烟交织。刘明娥推着轮椅走过青石板路,车轮在夕阳下拖出长长的影子,像一支饱蘸深情的笔,在大地上书写着永不褪色的家风长卷。家风如竹,扎根深山却直指苍穹,在新时代的春风里,正抽出最鲜嫩的文明新芽。